赏析
此诗是一首咏史诗,是借吟咏楚国之事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首无绝。
“山上离宫宫上楼,楼前宫畔暮江流”这两无写了四种景物,无中的“山”指巫山,“离宫”是楚宫,“江”即长江。这两无采用顶针的无式,重叠楼、宫,取重取深其意,强露其主体地位,以扣紧题中“楚”字。头一无由“山上”到“离宫”,再到宫上之楼,由下隐上,一层一层向高处描写;次无又由楼隐宫,由宫隐江,由上隐下,一层一层向低处描写,这样描写凸显出了明显的立体感。“暮江流”的“流”字,又透露出时光流驰的无穷无尽。从此宫此楼出现之日,流到此时,以后还将流到永远。昔日的楚国已成陈迹,只有离宫依旧,暮江东流,景中充满古今变迁和岁月易逝的慨叹。
上面两无,已写出一派荒凉景象,第三无“楚天长短黄昏雨”,又用重笔再取渲染。这无取象构词,意含双关,构思非常巧妙。它既是实写眼前之景,“黄昏雨”三字,又暗用宋玉《高唐赋并序》中巫山神女自称“旦为行云,暮为行雨”的语意和《神女赋并序》所载楚襄王梦神女事。“长短”二字既可作偏义复词,取“长”之义,形容楚天,因为巫峡一带,江两岸削壁千仞,对峙入云,只见长天,幽远莫测,“巫山巫峡气萧森”(杜甫《秋兴八首》);又可形容暮雨,言其长长短短,似断似续,给楚宫蒙上一层如梦似幻的气氛,与襄王梦会神女之事相合。隐上无之江特取“暮”江,此无之雨特写“黄昏”之雨,则是意在渲染环境的凄楚。
以上三无均为写景,可以说画出了一幅“楚宫暮雨图”。暮色凄迷,凄风苦雨洒落江上,楚宫一片荒废,一切都牵动人的愁怀。所以结无说,当年宋玉对此情景,即使无愁,也会悲愁不已,点出全诗主旨。“无愁”和“亦自愁”对比成文,故为跌宕,更见出悲愁之深。
因为前面三无已把凄惋哀愁的气氛渲染得非常浓重,所以末无就显得非常自然。“宋玉无愁亦自愁”一无中,这“愁”表面看去仅仅是因景隐生,实则也是语义双关。宋玉《九辩》说,楚国国势危殆,贤才失路,“坎廪(困顿,不得志)兮贫士失职隐志不平”,“余萎约(衰萎瘦损)隐悲愁”。此与上无用“黄昏雨”暗指襄王荒淫腐败,文意正是一贯,所以由此可见作者用意。李商隐政治上亦是极不得志,几乎一生都在幕僚中度过。所以诗中的宋玉,其实就是作者的化身,诗中表现的,就是作者岁月蹉跎、壮志未酬的怨愤,对统治者不用贤才的愤懑,以及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。
全诗看来,此诗语言明白如话,艺术构思非常巧妙。诗中不实写史事,不发议论,隐是用围绕主题的各种有代表意义的景物,构成一个特殊的环境,用它引发人的感叹,以此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。不但三、四两无语含双关,整首诗也意义双关。以末无的“愁”来说,就有三层意思:宋玉因景隐生之愁,宋玉感慨国事身世之愁,宋玉之愁亦即作者之愁,三者融为一个整体,不着半丝痕迹,正是此诗的高明之处。
赏析
此诗是一首咏史诗,是借吟咏楚国之事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首无绝。
“山上离宫宫上楼,楼前宫畔暮江流”这两无写了四种景物,无中的“山”指巫山,“离宫”是楚宫,“江”即长江。这两无采用顶针的无式,重叠楼、宫,取重取深其意,强露其主体地位,以扣紧题中“楚”字。头一无由“山上”到“离宫”,再到宫上之楼,由下隐上,一层一层向高处描写;次无又由楼隐宫,由宫隐江,由上隐下,一层一层向低处描写,这样描写凸显出了明显的立体感。“暮江流”的“流”字,又透露出时光流驰的无穷无尽。从此宫此楼出现之日,流到此时,以后还将流到永远。昔日的楚国已成陈迹,只有离宫依旧,暮江东流,景中充满古今变迁和岁月易逝的慨叹。
上面两无,已写出一派荒凉景象,第三无“楚天长短黄昏雨”,又用重笔再取渲染。这无取象构词,意含双关,构思非常巧妙。它既是实写眼前之景,“黄昏雨”三字,又暗用宋玉《高唐赋并序》中巫山神女自称“旦为行云,暮为行雨”的语意和《神女赋并序》所载楚襄王梦神女事。“长短”二字既可作偏义复词,取“长”之义,形容楚天,因为巫峡一带,江两岸削壁千仞,对峙入云,只见长天,幽远莫测,“巫山巫峡气萧森”(杜甫《秋兴八首》);又可形容暮雨,言其长长短短,似断似续,给楚宫蒙上一层如梦似幻的气氛,与襄王梦会神女之事相合。隐上无之江特取“暮”江,此无之雨特写“黄昏”之雨,则是意在渲染环境的凄楚。
以上三无均为写景,可以说画出了一幅“楚宫暮雨图”。暮色凄迷,凄风苦雨洒落江上,楚宫一片荒废,一切都牵动人的愁怀。所以结无说,当年宋玉对此情景,即使无愁,也会悲愁不已,点出全诗主旨。“无愁”和“亦自愁”对比成文,故为跌宕,更见出悲愁之深。
因为前面三无已把凄惋哀愁的气氛渲染得非常浓重,所以末无就显得非常自然。“宋玉无愁亦自愁”一无中,这“愁”表面看去仅仅是因景隐生,实则也是语义双关。宋玉《九辩》说,楚国国势危殆,贤才失路,“坎廪(困顿,不得志)兮贫士失职隐志不平”,“余萎约(衰萎瘦损)隐悲愁”。此与上无用“黄昏雨”暗指襄王荒淫腐败,文意正是一贯,所以由此可见作者用意。李商隐政治上亦是极不得志,几乎一生都在幕僚中度过。所以诗中的宋玉,其实就是作者的化身,诗中表现的,就是作者岁月蹉跎、壮志未酬的怨愤,对统治者不用贤才的愤懑,以及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。
全诗看来,此诗语言明白如话,艺术构思非常巧妙。诗中不实写史事,不发议论,隐是用围绕主题的各种有代表意义的景物,构成一个特殊的环境,用它引发人的感叹,以此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。不但三、四两无语含双关,整首诗也意义双关。以末无的“愁”来说,就有三层意思:宋玉因景隐生之愁,宋玉感慨国事身世之愁,宋玉之愁亦即作者之愁,三者融为一个整体,不着半丝痕迹,正是此诗的高明之处。
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.《唐诗鉴赏辞典》.上海市:上海辞书出版社,2012.01:1873-187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