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文从天边随风隐隐约约传来远去的雁声,月亮还不知在什么地方,青天碧云却已渐渐转入昏暗。中秋的夜晚已有凉意和寒露,如果伊人伏在栏干上等待月出,她洁白得似白玉般的藕臂,恐怕会被栏干上沁出的露珠冰得冷颤颤的。圆月终于从东方升了上来,顿时天空中明亮如昼。浮云似洗,如片片白玉般镶于月边。明亮的月光胜过了地上的灯光,两相掩映在花丛之中,分不清哪是花影,哪是月影,哪是灯影。中秋节天上的月亮最圆满,但人世间的八月十五只是秋天的一半。每月月半我们都能见到这个圆圆的满月,为什么世人都说今天中秋晚上的月亮显得更为圆满呢?本来天上月儿圆,世间人团圆都是大喜事,而如今我却是远离伊人,羁旅瓜泾,寂寞对圆月,更增添了许多烦恼,我对月悲歌,临风泄怨,渲泄着心中的离愁别恨。普照人世的圆月呀,不知您在天上将会被多少云雾遮隔?我独赏明月不觉迷糊睡去。当晓风起时,才从梦中醒了过来,擦拭着因梦而流泪的双眼,抬头望去,银河已经西斜,孤零零的圆月却仍旧清光泻地照耀一切。
注释玉漏迟:词牌名。此词双调九十四字,前段十句五仄的,后段九句五仄韵。瓜泾渡:地名。《苏州府志》:“瓜泾港在吴江县北九里,分太湖支流,东北出夹浦,会吴淞江。”飞琼: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许飞琼。冰腕:指女子洁白的手腕。空:一本作“云”。秦镜:传秦宫中有方镜,广四尺,高五尺九寸,表里有明,能透视五脏,照出人之疾病与心术好坏。故县衙断狱大堂多悬“明镜高悬”。圆处即良宵:即不论中秋与否,月圆即是佳节。对:一本作“临”。万里:一本作“共一”。婵娟:美好的月亮。孤兔:指传说中的月中玉兔,代指明月。瑶台:仙人所居之处。
赏析
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中秋节美丽的夜景,创设了一种凄清的氛围;下片回忆离去的爱人,抒写离别后的相思之情。全词情景交融,虚实相生,结构严谨,语言精妙。
词的发端“雁边风讯小”一韵,言秋高气爽,碧云征雁,中秋佳节,思姫音杳。“飞琼”本指传说中西王母侍女许飞琼,此代指已去的苏姬。“望杳”写思念虽情深,而杳无音讯。“飞琼望杳”四字为全词主旨,笔端带出多少惆怅。“露冷阑干”一韵,由“望”字展开联想,想象她亦在中秋之夜,倚偎阑干思念自己,露水打湿了她的玉腕,她一定会感到一丝凉意。“定怯二字,是对苏姬的内心描写,“藕丝冰腕”写手腕感到丝丝凉意冰”字,形容月光照耀下手腕的洁白光润。“净洗浮空片玉”一韵,写中秋月夜的碧空如洗,月光皎洁,一片静谧,它胜过春天月夜的花影婆娑,胜过元宵佳节花灯的热闹。此以对比手法,渲染了中秋夜月的美好。“秦镜满”一韵,化用秦镜洞察邪正的传说,比喻、赞美月之明亮。“素娥未肯、分秋一半”一韵,杨铁夫曰:“八月十五恰是秋半,月圆则分半,故曰‘半肯分’,语妙。”(《梦窗词选笺释》)此言中秋虽是秋之一半,但嫦娥不肯将圆月分成一半。用拟人法,写中秋月之圆,遣词惟妙。
过片,“每圆处”一韵,承“圆”字展开。“每圆处,即良宵”,化用苏轼《江月五首并引》云:“岭南气候不常。五尝曰:菊花开时乃重阳,凉天佳月即中秋,不须以日月为断也。”此扣题“中秋”,即是“良宵”,自然无怨。“甚此夕偏饶,对歌临怨”一韵,转笔问此夜偏偏对月悲歌的原由。“万里婵娟”一韵,做了回答。本可以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(苏轼《水调歌头》),可是现在却是“万里婵娟,几许雾屏云幔”,异地之人无明月共照,云雾如屏帐遮住了明月,犹如人之路被阻隔。“孤兔凄凉照水”一韵,言明月无人共赏,只能凄凉地照在水面上,何况当晓风吹起,银河西转之时,月亮也就消逝了。以此写出“千里共婵娟”的更加无望。最后“摩泪眼”一韵,言月将逝,人已去,相思之情化为眼泪,梦境中上瑶台寻觅那远去的人儿。“琼台”仙境,与“飞琼”呼应,并与“婵娟”“素娥”“孤兔”等明月的形象呼应,作到首尾圆合,多次照应,针线绵密。
此词写相思之情,不仅用景物烘托,如“万里婵娟,几许雾屏云幔”,“孤兔凄凉照水,晓风起、银河西转”,而且用丽语,以想像之笔,从对面写起,表达自己的情思,如“露冷阑干,定怯藕丝冰腕”,不仅刻画了女子的形态,而且还勾出女子内心情感。正如清人彭孙遹所云:“梦窗之词虽琱满眼,然情致缠绵。”(《金粟词话》)
译文
从天边随风隐隐约约传来远去的雁声,月亮还不知在什么地方,青天碧云却已渐渐转入昏暗。中秋的夜晚已有凉意和寒露,如果伊人伏在栏干上等待月出,她洁白得似白玉般的藕臂,恐怕会被栏干上沁出的露珠冰得冷颤颤的。圆月终于从东方升了上来,顿时天空中明亮如昼。浮云似洗,如片片白玉般镶于月边。明亮的月光胜过了地上的灯光,两相掩映在花丛之中,分不清哪是花影,哪是月影,哪是灯影。中秋节天上的月亮最圆满,但人世间的八月十五只是秋天的一半。
每月月半我们都能见到这个圆圆的满月,为什么世人都说今天中秋晚上的月亮显得更为圆满呢?本来天上月儿圆,世间人团圆都是大喜事,而如今我却是远离伊人,羁旅瓜泾,寂寞对圆月,更增添了许多烦恼,我对月悲歌,临风泄怨,渲泄着心中的离愁别恨。普照人世的圆月呀,不知您在天上将会被多少云雾遮隔?我独赏明月不觉迷糊睡去。当晓风起时,才从梦中醒了过来,擦拭着因梦而流泪的双眼,抬头望去,银河已经西斜,孤零零的圆月却仍旧清光泻地照耀一切。
注释
玉漏迟:词牌名。此词双调九十四字,前段十句五仄的,后段九句五仄韵。瓜泾渡:地名。《苏州府志》:“瓜泾港在吴江县北九里,分太湖支流,东北出夹浦,会吴淞江。”
飞琼: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许飞琼。
冰腕:指女子洁白的手腕。
空:一本作“云”。
秦镜:传秦宫中有方镜,广四尺,高五尺九寸,表里有明,能透视五脏,照出人之疾病与心术好坏。故县衙断狱大堂多悬“明镜高悬”。
圆处即良宵:即不论中秋与否,月圆即是佳节。
对:一本作“临”。
万里:一本作“共一”。婵娟:美好的月亮。
孤兔:指传说中的月中玉兔,代指明月。
瑶台:仙人所居之处。
赵慧文 徐育民.吴文英词新释辑评(下).北京:中国书店,2007:543-545
吴熊和.唐宋词汇评·两宋卷(四).杭州:浙江教育出版社,2004:3424-3425
赏析
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中秋节美丽的夜景,创设了一种凄清的氛围;下片回忆离去的爱人,抒写离别后的相思之情。全词情景交融,虚实相生,结构严谨,语言精妙。
词的发端“雁边风讯小”一韵,言秋高气爽,碧云征雁,中秋佳节,思姫音杳。“飞琼”本指传说中西王母侍女许飞琼,此代指已去的苏姬。“望杳”写思念虽情深,而杳无音讯。“飞琼望杳”四字为全词主旨,笔端带出多少惆怅。“露冷阑干”一韵,由“望”字展开联想,想象她亦在中秋之夜,倚偎阑干思念自己,露水打湿了她的玉腕,她一定会感到一丝凉意。“定怯二字,是对苏姬的内心描写,“藕丝冰腕”写手腕感到丝丝凉意冰”字,形容月光照耀下手腕的洁白光润。“净洗浮空片玉”一韵,写中秋月夜的碧空如洗,月光皎洁,一片静谧,它胜过春天月夜的花影婆娑,胜过元宵佳节花灯的热闹。此以对比手法,渲染了中秋夜月的美好。“秦镜满”一韵,化用秦镜洞察邪正的传说,比喻、赞美月之明亮。“素娥未肯、分秋一半”一韵,杨铁夫曰:“八月十五恰是秋半,月圆则分半,故曰‘半肯分’,语妙。”(《梦窗词选笺释》)此言中秋虽是秋之一半,但嫦娥不肯将圆月分成一半。用拟人法,写中秋月之圆,遣词惟妙。
过片,“每圆处”一韵,承“圆”字展开。“每圆处,即良宵”,化用苏轼《江月五首并引》云:“岭南气候不常。五尝曰:菊花开时乃重阳,凉天佳月即中秋,不须以日月为断也。”此扣题“中秋”,即是“良宵”,自然无怨。“甚此夕偏饶,对歌临怨”一韵,转笔问此夜偏偏对月悲歌的原由。“万里婵娟”一韵,做了回答。本可以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(苏轼《水调歌头》),可是现在却是“万里婵娟,几许雾屏云幔”,异地之人无明月共照,云雾如屏帐遮住了明月,犹如人之路被阻隔。“孤兔凄凉照水”一韵,言明月无人共赏,只能凄凉地照在水面上,何况当晓风吹起,银河西转之时,月亮也就消逝了。以此写出“千里共婵娟”的更加无望。最后“摩泪眼”一韵,言月将逝,人已去,相思之情化为眼泪,梦境中上瑶台寻觅那远去的人儿。“琼台”仙境,与“飞琼”呼应,并与“婵娟”“素娥”“孤兔”等明月的形象呼应,作到首尾圆合,多次照应,针线绵密。
此词写相思之情,不仅用景物烘托,如“万里婵娟,几许雾屏云幔”,“孤兔凄凉照水,晓风起、银河西转”,而且用丽语,以想像之笔,从对面写起,表达自己的情思,如“露冷阑干,定怯藕丝冰腕”,不仅刻画了女子的形态,而且还勾出女子内心情感。正如清人彭孙遹所云:“梦窗之词虽琱满眼,然情致缠绵。”(《金粟词话》)
赵慧文 徐育民.吴文英词新释辑评(下).北京:中国书店,2007:543-545